![]() |
本书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编写,是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配套教材。 本书根据我国学前教育阶段推行融合教育的基本精神和特殊教育循证实践的要求,遵循特殊儿童身心发展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规律,重点阐述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规律、学习策略、教育策略等,最后具体探讨不同类别特殊儿童的概念、发展与学习等。根据这一思路,第一章和第二章力求帮助读者建立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第三章和第四章旨在建立特殊儿童发展的内容框架与基本策略,第五章到第八章侧重于介绍各类特殊儿童的基本概念、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习特征、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等。 本书设置了相关主题的课堂讨论、核心内容的拓展阅读以及关键技能的实操训练等板块,并辅以图片和二维码链接资源;学习者还可登录“爱课程”网站(http://www.icourses.cn),通过“资源共享课”页面登录“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课程,获取本课程全部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数字资源。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本、专科学生,也可用于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同时适合作为家长读物。 |
![]() |
前言 |
![]() |
|
![]() |
|
![]() |
本书根据融合教育的精神,遵循特殊儿童身心发展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规律,重点阐述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规律、学习策略、教育策略等,探讨不同类别特殊儿童的概念、发展与学习等;与网络课程紧密结合,依托二维码平台呈现大量有趣实用的资料。 |
![]() |
雷江华,1975 年生,湖北鄂州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湖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主持人。从事的研究领域为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主持与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主(参)撰(编)作品12 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 余篇,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8 项,其中2010 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二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二等奖,2013 年著作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曾前往美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访(讲)学,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特殊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理事、湖北省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与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副会长兼任言语矫治组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分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等。 |
|
|
|
|
![]() |
第一章 特殊儿童与特殊教育需要 学习目标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类世界。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身心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只有在树立合理的差异观与发展观的基础上,了解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才能促使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只有了解特殊教育的特殊需要,才能促使特殊教育长远发展。
“我不要待在这里。”他转身想走。这时他听到有人叫他。 “我来,是因为碰到一个没有被贴贴纸的人。”胖哥说。 “灰点”“贴纸”代表什么?你认为胖哥可能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阅读这个故事后,你觉得胖哥可能经历过怎样的事情,未来又会遇到什么事?尝试写出故事的背景,并续写故事。 第一节 儿童的个别差异与发展 (二) 两种有代表性的差异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