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在简要介绍地球和地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的特征,分析这些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引导学生确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理念。本次修订仍保持了一、二、三版的基本框架,但对具体内容进行了更新,反映学科新面貌。本书特点是以综合视角观察和认识自然,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本书除适合高校地球科学各专业作为基础课程教材使用外,还可供环境、生态等有关科研、教学人员阅读。
|
|
前辅文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思考题 主要参考书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二、太阳和太阳系 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三、岁差、章动和极移 第四节 地理坐标 一、纬线与纬度 二、经线与经度 第五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的圈层分化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 三、地球的外部构造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一、海陆分布 二、海陆起伏曲线 三、岛屿 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思考题 主要参考书 第二章 地壳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一、化学成分与矿物 二、岩浆岩 三、沉积岩 四、变质岩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二、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三、地质构造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一、板块构造学说 二、槽台说与地洼说 三、地质力学学说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一、火山 二、地震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一、地质年代 二、地壳演化简史 思考题 主要参考书 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一、大气的成分 二、大气的结构 三、大气的热能 四、气温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一、大气湿度 二、蒸发和凝结 三、水汽的凝结现象 四、大气降水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 二、大气环流 三、主要天气系统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 一、气候和气候系统 二、气候的形成 三、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五节 气候变化 一、气候变化简史 二、气候变化的原因 三、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思考题 主要参考书 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 海洋起源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海洋的起源 二、世界大洋及其区分 三、海及其分类 四、海水的组成 五、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一、潮汐与潮流 二、海洋中的波浪 三、洋面流和水团运动 第四节 海平面变化 一、70 0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 二、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 三、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 第五节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一、海洋资源 二、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海洋环境保护 第六节 河流 一、河流、水系和流域 二、水情要素 三、河川径流 四、河流的补给 五、流域的水量平衡 六、河流的分类 七、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第七节 湖泊与沼泽 一、湖泊 二、沼泽 第八节 地下水 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二、岩石的水理性质 三、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 四、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九节 冰川 一、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 二、地球上冰川的分布 三、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思考题 主要参考书 第五章 地貌 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一、地貌成因 二、基本地貌类型 三、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一、风化作用 二、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 第三节 流水地貌 一、流水作用 二、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 三、河流地貌 四、准平原与山麓面 第四节 喀斯特地貌 一、喀斯特作用 二、喀斯特地貌 三、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 第五节 冰川与冰缘地貌 一、冰川地貌 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 第六节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一、风沙作用 二、风沙地貌 三、黄土与黄土地貌 第七节 海岸与海底地貌 一、海岸地貌 二、海岸的分类 三、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 第八节 火山地貌 思考题 主要参考书 第六章 土壤圈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一、土壤含义 二、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土壤形态 四、土壤的物质组成 五、土壤组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一、成土因素学说 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三、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四、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一、土壤分类 二、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三、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 四、耕作土壤分布规律 五、世界土壤分布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一、有机土 二、人为土 三、灰土 四、火山灰土 五、铁铝土 六、变性土 七、干旱土 八、盐成土 九、潜育土 十、均腐土 十一、富铁土 十二、淋溶土 十三、雏形土 十四、新成土 第五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一、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二、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与土壤系统分类之间的参比 第六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一、土壤资源的概念 二、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 三、农林牧业土壤资源的利用 四、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五、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六、土壤质量指标与评价体系 思考题 主要参考书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 地球的生物界 一、原核生物界 二、原生生物界 三、植物界 四、真菌界 五、动物界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二、生态因子与生物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三节 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一、种群及其一般特征 二、生物群落 第四节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四、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第五节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一、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 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三、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第六节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一、农业生态系统 二、城市生态系统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三、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思考题 主要参考书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与地理耗散结构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 三、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一、地带性分异规律 二、非地带性规律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 四、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原则 二、自然区划方法 三、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第四节 土地类型研究 一、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 二、土地的分类 三、土地评价 第五节 人地关系研究 一、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 三、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思考题 主要参考书
|
|
|
|
|
|
|
|
伍光和,男,四川自贡人。生前长期在兰州大学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讲授过中国自然地理、普通冰川学、地理环境总论、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概论、环境保护概论、干旱区自然地理等课程。曾任国家教委首届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冰川冻土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区地理建设委员会委员。代表性的著作有:《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中国地理》(第三作者。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
|
|
|
|
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
|
本书以部门自然地理为纲,系统、清晰地阐述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自然地理学的特征,并且适当地介绍了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本书的内容结构是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发,通过从“部门”到“综合”的叙述方式,从地表的无机界到有机界乃至自然生态系统,从地理圈的上下边层至核心层,逐步揭示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这种方式便于初学者循序渐进地学好“自然地理学”这门入门性的基础课程。 本书帮助学生把杂乱无章的地理知识构建为系统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一个自然要素的变化可能使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书保持了第一、二、三版的基本框架。本书强化了部门自然地理章节之间的联系,适当压缩了地壳、水圈等章节的内容。对于某些综合性强且涉及范围广的问题,如厄尔尼诺、全球变化与海平面升降等,则扩充了篇幅。 本书语言优美、活泼、科学、准确,生动地阐述了学科要义,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本书更新了数据,采用了新观点,较好地反映了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