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文学原理 金永兵 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价格
定价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配送
北京市
数量

推荐商品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文学原理
ISBN:9787040596533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月:2024-01
作者:金永兵
定价:42.00
页码:0
装帧:平装
版次:0
字数:0
开本:16开
套装书:否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学原理”课程十余年的教学和研究的成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绪论、文学的本体视域、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者、文学与读者、文学与文本、文学语言、文学接触与影响等。 每章后设有关键词、思考题和拓展阅读书目。本书既坚持中国本位,又注重借鉴世界优秀学术成果;既坚持以基本原理、方法的教授为主,又突出对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从理论高度掌握文学的基本性质、特点、规律和功能,养成理论思维习惯,掌握研究方法。本书配有作者的授课视频,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或教学补充参考书,也可供社会读者参考阅读。

绪论1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基本特性与社会功能1
   一、 文学理论的基本特性1
   二、 文学理论的社会功能8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学科命名与学科结构11
   一、 文学理论的学科命名11
   二、 文学理论的学科结构15
  第三节文学理论的对象要素及其历史演化21
   一、 文学理论的对象要素21
   二、 研究对象的历史演化24
第一章文学的本体视域34
  第一节底线定义与个性化描述34
   一、 文学定义与反本质主义35
   二、 文学话语的现代性建构37
   三、 文学是可能生活的话语实现41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论的本体视域46
   一、 “诗—志”模式48
   二、 “诗—情”模式52
   三、 “文—道”模式(一)55
   四、 “文—道”模式(二)57
  第三节西方文论的本体视域60
   一、 观念本体模式61
   二、 生命本体模式63
   三、 意义本体模式65
   四、 形式本体模式67
   五、 文化本体模式70
第二章文学与世界74
  第一节什么是“世界”74
   一、 自然世界76
   二、 公共世界78
   三、 私人世界80
  第二节文学与世界的关系81
   一、 文学的绝对生成性82
   二、 文学的相对独立性83
  第三节文学对世界的多维功能85
   一、 文学对世界的直接性再现85
   二、 文学对世界的间接性表现87
   三、 文学对世界的再生成88
第三章文学与作者93
  第一节前浪漫主义时期的作者观念93
   一、 古希腊时期的“作者”问题94
   二、 中世纪的“作者”观念98
   三、 印刷技术与出版文化100
  第二节浪漫主义的作者观念102
   一、 “天才”与独创性102
   二、 创作心灵的直接性与反思性105
  第三节“生产范式”与形式主义106
   一、 作者观念的“生产范式”106
   二、 形式主义与“新批评”的作者观念109
  第四节“作者之死”问题111
   一、 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111
   二、 福柯的《什么是作者?》114
   三、 阐释活动中的作者117
第四章文学与读者123
  第一节“读者”的发现与文学理论的转向123
   一、 传统阐释学及其立场的颠覆123
   二、 发现“读者”: 新观念的确立127
  第二节接受理论及其批评实践130
   一、 作品中的“空白点”与读者的再创造131
   二、 对作品理解的历史性与作品意义的生成134
   三、 读者阐释的效力与限度137
  第三节文学消费与受众139
   一、 文学消费及其意识形态性140
   二、 关于“受众”的探索与纷争143
  第四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读者接受思想145
   一、 释义: 从“以意逆志”到“诗无达诂”146
   二、 玩味:“知音”“涵泳”与“妙悟”149
   三、 “比兴”传统与中国古代文学接受理论的思维特征152
第五章文学与文本158
  第一节文本的定义与特征158
   一、 “文本”与文本理论的兴起158
   二、 文本的特征: 客观性与开放性161
  第二节文本的结构与叙述164
   一、 文本的结构关系与符号逻辑165
   二、 文本的叙述与文学性的生成170
   三、 “文之道”与“文之采”172
  第三节文学文本的接受与阐释173
   一、 文本细读与读者的自我实现173
   二、 “文情”与“六观”: 中国古代文本的读者接受与批评177
  第四节文本与泛文本179
   一、 互文本: 文本的内外交互与自我指涉179
   二、 泛文本: 文本场域与边界的扩展185
第六章文学语言190
  第一节从自发到自觉的语言意识190
   一、 语言模仿论191
   二、 语言修辞论192
   三、 语言诗性论195
  第二节语言自觉的语言学转向199
   一、 结构主义语言学199
   二、 语言的形式化与内在化202
   三、 语言内在化的历史206
   四、 语言的实体化209
  第三节从自律到泛化的语言观211
   一、 意识形态的语言化211
   二、 主体的语言化214
  第四节语言自律后的文学困境216
   一、 如何定位文学语言216
   二、 如何理解文学语言的内外之分220
第七章文学接触与影响225
  第一节文学的民族性225
   一、 文学民族性的历史生成225
   二、 文学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230
  第二节文学影响与跨语际翻译233
   一、 文学影响234
   二、 文学翻译237
   三、 文学跨语际传播中的现代性问题242
  第三节文学比较245
   一、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246
   二、 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250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