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全6本】新兴领域“十四五”智能制造系列教材
商品价格
定价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配送
北京市
数量

推荐商品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全6本】新兴领域“十四五”智能制造系列教材
ISBN:9787040617917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月
作者:余晓晖、李元元 王书亭、周济、周艳红、卢秉恒、李伯虎、黄庆学 周源
定价:233.80
页码:292
装帧:平装
版次
字数:380 千字
开本:16开
套装书:否

本书是高等学校智能制造工程系列教材之一,系统介绍智能制造革命性共性赋能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发展趋势与工业应用。

本书分为8章。第1章绪论,介绍智能制造的意义、赋能技术以及赋能技术与工业融合的发展脉络。第2章计算机及其软件技术,介绍数字电路与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等内容。第3章数字传感与控制技术,从数字传感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两方面阐述其原理和应用。第4章通信与网络互联技术,从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发展趋势与工业应用等几个方面对数字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诠释。第5章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介绍云计算、边缘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内容。第6章网络信息安全与区块链技术,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和区块链技术两方面介绍其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发展趋势与工业应用。第7章智能化技术,介绍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和智能融合等技术。第8章人工智能在工业中的应用,从工业智能的应用发展、数字孪生技术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等方面介绍人工智能在相关工业领域实践和最新应用进展。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智能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前辅文
第1章 绪论
  1.1 智能制造概述
   1.1.1 智能制造的意义
   1.1.2 智能制造的三类范式
   1.1.3 智能制造的大系统观
  1.2 智能制造赋能技术
   1.2.1 智能制造赋能技术体系
   1.2.2 数字化赋能技术
   1.2.3 网络化赋能技术
   1.2.4 智能化赋能技术
  1.3 赋能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脉络
   1.3.1 赋能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总体视角
   1.3.2 数字化赋能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
   1.3.3 网络化赋能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
   1.3.4 智能化赋能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
  思考题
第2章 计算机及其软件技术
  2.1 概述
  2.2 数字电路与集成电路
   2.2.1 定义与技术原理
   2.2.2 数字电路与集成电路关键技术
   2.2.3 数字电路与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趋势
   2.2.4 数字电路与集成电路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2.3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2.3.1 定义与技术原理
   2.3.2 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
   2.3.3 计算机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2.4 软件技术
   2.4.1 定义与技术原理
   2.4.2 软件关键技术
   2.4.3 软件技术发展趋势
   2.4.4 软件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2.5 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
   2.5.1 定义与技术原理
   2.5.2 数据库关键技术
   2.5.3 数据库技术发展趋势
   2.5.4 数据库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思考题
第3章 数字传感与控制技术
  3.1 概述
  3.2 数字传感技术
   3.2.1 定义与技术原理
   3.2.2 数字传感关键技术
   3.2.3 数字传感技术发展趋势
   3.2.4 数字传感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3.3 数字控制技术
   3.3.1 定义与技术原理
   3.3.2 数字控制关键技术
   3.3.3 数字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3.3.4 数字控制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思考题
第4章 通信与网络互联技术
  4.1 概述
  4.2 数字通信技术
   4.2.1 定义与技术原理
   4.2.2 数字通信关键技术
   4.2.3 数字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4.2.4 数字通信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4.3 互联网技术
   4.3.1 定义与技术原理
   4.3.2 互联网关键技术
   4.3.3 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
   4.3.4 互联网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思考题
第5章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
  5.1 概述
  5.2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
   5.2.1 定义与技术原理
   5.2.2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关键技术
   5.2.3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发展趋势
   5.2.4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5.3 大数据技术
   5.3.1 定义与技术原理
   5.3.2 大数据关键技术
   5.3.3 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
   5.3.4 大数据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思考题
第6章 网络信息安全与区块链技术
  6.1 概述
  6.2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6.2.1 定义与技术原理
   6.2.2 网络信息安全关键技术
   6.2.3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6.2.4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6.3 区块链技术
   6.3.1 定义与技术原理
   6.3.2 区块链关键技术
   6.3.3 区块链技术发展趋势
   6.3.4 区块链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思考题
第7章 智能化技术
  7.1 概述
  7.2 大数据智能
   7.2.1 定义与技术原理
   7.2.2 大数据智能关键技术
   7.2.3 大数据智能发展趋势
  7.3 跨媒体智能
   7.3.1 定义与技术原理
   7.3.2 跨媒体智能关键技术
   7.3.3 跨媒体智能发展趋势
  7.4 群体智能
   7.4.1 定义与技术原理
   7.4.2 群体智能关键技术
   7.4.3 群体智能技术趋势
  7.5 混合增强智能
   7.5.1 定义与技术原理
   7.5.2 混合增强智能关键技术
   7.5.3 混合增强智能发展趋势
  7.6 大模型技术
   7.6.1 定义与技术原理
   7.6.2 大模型关键技术
   7.6.3 大模型技术发展趋势
  7.7 智能融合技术
   7.7.1 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技术的融合
   7.7.2 人工智能与未来网络技术的融合
   7.7.3 智能传感技术
   7.7.4 智能控制技术
  思考题
第8章 人工智能在工业中的应用
  8.1 概述
  8.2 工业智能的应用发展
   8.2.1 工业智能的定义与意义
   8.2.2 工业智能的应用
   8.2.3 大模型在工业领域深度应用的前景
   8.2.4 工业智能的发展趋势
  8.3 数字孪生技术
   8.3.1 定义与技术原理
   8.3.2 数字孪生关键技术
   8.3.3 数字孪生技术发展趋势
  8.4 数字孪生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8.4.1 产品应用
   8.4.2 设备应用
   8.4.3 工厂应用
   8.4.4 其他方面应用
  思考题
附录 技术名词英文缩写与定义
参考文献

为适应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需求,迫切需要反映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新成果的教材和教学载体,需要对智能制造工程及其相关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构和再设计。本书是“高等学校智能制造工程系列教材”的第八本,是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项目成果。

本书坚持以HCPS为逻辑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着重介绍数控加工技术训练、工业机器人技术训练、智能制造技术训练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全书分为三篇:智能制造基础实践篇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以认知实验和基本操作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智能制造专业实践篇是基础实践篇的延伸,主要培养学生处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意识和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实践能力;智能制造综合实践篇是在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智能制造工程、机械工程等机械类相关专业的智能制造实习教材或工程训练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制造业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参考。

前辅文
绪论
第一篇 智能制造基础实践
  第一章 机械加工基础实训
   1.1 轴类零件车削加工
   1.2 鲁班锁柱铣削加工
   1.3 柱塞零件数控车削加工
   1.4 太极图零件数控铣削加工
  第二章 工业机器人基础实训
   2.1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
   2.2 工业机器人机械装调
   2.3 工业机器人电气装调
   2.4 工业机器人坐标系标定
  第三章 智能制造系统基础实训
   3.1 智能制造产线技术基础
   3.2 智能制造数字孪生认知实训
   3.3 智能制造产线虚拟仿真
   3.4 制造执行系统(MES)实训
   3.5 智能制造产线生产实训
第二篇 智能制造专业实践
  第四章 数控加工技术实践
   4.1 传动轴零件两轴数控加工
   4.2 轴承座零件三轴数控加工
   4.3 叶轮零件五轴数控加工
   4.4 简易S 件五轴数控加工
  第五章 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实践
   5.1 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
   5.2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
   5.3 工业机器人视觉检测
  第六章 智能制造产线核心技术实践
   6.1 智能制造产线通信网络构建
   6.2 智能制造产线产品质量检测
   6.3 智能制造产线健康状态监管
   6.4 智能制造产线故障诊断分析
第三篇 智能制造综合实践
  第七章 数控加工高级综合训练
   7.1 连接板零件四轴高速加工
   7.2 叶片零件曲面五轴加工
   7.3 薄壁零件铣削加工振动特性分析
   7.4 铣削系统加工参数优化
   7.5 切削负载自适应控制
  第八章 工业机器人高阶技术综合训练
   8.1 工业机器人柔顺操作
   8.2 协作机器人安全顺应操作
   8.3 工业机器人测量加工一体化
   8.4 人与机器人交互运动控制
   8.5 智能建造机器人制作及控制
  第九章 智能制造产线集成综合训练
   9.1 智能产线数据可视化监控
   9.2 智能制造控制系统集成应用
   9.3 智能制造数字孪生创新应用实训
参考文献

本书是“高等学校智能制造工程系列教材”之一,是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项目成果。本书结合汽车和机床案例,系统介绍智能产品的组成和原理,深入阐述产品智能化的技术、方法与途径。

本书分为8章。第1章绪论,主要讨论什么是智能产品,对智能产品的执行系统、传感系统、通信系统和信息系统等组成要素以及感知、决策、控制和学习等智能要素进行概述;第2章智能产品的进化过程,介绍智能产品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进化的过程及技术路线;第3章智能产品的物理系统,介绍智能产品的执行系统、传感系统和通信系统等物理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原理;第4章智能产品的物理建模,介绍智能产品在解决感知、决策和控制问题时通常需要的物理模型以及建立这些模型的基本思路;第5章智能产品的感知,介绍智能产品的感知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第6章智能产品的决策,介绍智能产品的决策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第7章智能产品的控制,介绍智能产品的控制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第8章智能产品的创新与设计,介绍智能产品创新的总体技术路线、智能产品的设计流程和支持技术以及智能产品创新的重要意义。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智能制造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制造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参考。

前辅文
第1章 绪论
  1.1 产品的类型与目标
   1.1.1 产品的类型
   1.1.2 对产品的期望目标
  1.2 智能的内涵
   1.2.1 智能的定义
   1.2.2 人类智能
   1.2.3 机器智能
  1.3 智能产品的组成
   1.3.1 执行系统
   1.3.2 传感系统
   1.3.3 信息系统
   1.3.4 通信系统
   1.3.5 智能产品的CPS特征
  1.4 智能产品的智能要素
   1.4.1 问题求解复杂度的影响因素
   1.4.2 智能产品的感知、决策和控制
   1.4.3 智能产品的学习
  1.5 本书的内容结构
  思考题
第2章 智能产品的进化过程
  2.1 概述
  2.2 传统产品
   2.2.1 传统产品的发展历程
   2.2.2 传统产品的特点
  2.3 “数字一代”产品
   2.3.1 数字技术赋能产品数字化革命
   2.3.2 “数字一代”产品物理系统的特点
   2.3.3 “数字一代”产品信息系统的特点
   2.3.4 “数字一代”产品的技术体系
  2.4 “网联一代”产品
   2.4.1 网络技术赋能产品网络化变革
   2.4.2 “网联一代”产品的特点
  2.5 “智能一代”产品
   2.5.1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产品智能升级
   2.5.2 “智能一代”产品的特点
  思考题
第3章 智能产品的物理系统
  3.1 概述
  3.2 执行系统
   3.2.1 工作装置
   3.2.2 动力装置
   3.2.3 传动装置
  3.3 传感系统
   3.3.1 本体感受传感器
   3.3.2 环境感受传感器
  3.4 通信系统
  思考题
第4章 智能产品的物理建模
  4.1 概述
  4.2 状态模型和观测模型
   4.2.1 状态模型
   4.2.2 观测模型
  4.3 机理建模
   4.3.1 机理建模的基本思路
   4.3.2 动态模型的机理建模
   4.3.3 静态模型的机理建模
  4.4 数据建模
   4.4.1 数据建模的基本思路
   4.4.2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4.5 融合建模
   4.5.1 机理建模与数据建模的特点
   4.5.2 融合建模的基本思路
  思考题
第5章 智能产品的感知
  5.1 概述
  5.2 感知的基本方法
   5.2.1 感知方法分类
   5.2.2 基于物理世界模型的静态状态估计
   5.2.3 基于物理世界模型的动态状态估计
   5.2.4 直接建立感知模型的方法
  5.3 本体感知
   5.3.1 运动状态估计
   5.3.2 健康状态估计
  5.4 环境感知
   5.4.1 环境感知类型
   5.4.2 视觉感知
   5.4.3 多模态信息融合感知
  5.5 人机交互中的感知
   5.5.1 人机交互感知类型
   5.5.2 语音识别
  思考题
第6章 智能产品的决策
  6.1 概述
  6.2 基于优化的决策
   6.2.1 基本思路
   6.2.2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6.2.3 基于强化学习的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6.3 基于经验的决策
  6.4 基于任务分解的决策
   6.4.1 决策与控制分离
   6.4.2 分层模块化决策
   6.4.3 端到端决策
  思考题
第7章 智能产品的控制
  7.1 概述
  7.2 对控制系统的要求
   7.2.1 系统的稳定性
   7.2.2 其他性能指标
  7.3 控制的基本方法
   7.3.1 控制方法的类型
   7.3.2 典型控制策略
  7.4 电动机转矩控制
   7.4.1 磁场定向控制
   7.4.2 逆变器控制
   7.4.3 电流控制
  7.5 速度控制
   7.5.1 速度控制结构
   7.5.2 转矩或加速度前馈
   7.5.3 扰动补偿
  7.6 位置控制
   7.6.1 位置控制结构
   7.6.2 速度前馈
  思考题
第8章 智能产品的创新与设计
  8.1 概述
  8.2 智能产品创新的总体技术路线
  8.3 智能产品的设计及其支持技术
   8.3.1 产品设计概述
   8.3.2 建模与仿真
   8.3.3 CAD技术与工业软件
   8.3.4 协同设计技术与工业软件
   8.3.5 产品的数字孪生
  8.4 智能产品创新的意义
   8.4.1 产品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8.4.2 智能产品创新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8.4.3 智能产品创新是把握新产业革命机遇的关键
  思考题
参考文献

本书是“高等学校智能制造工程系列教材”的第四本,是智能制造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等赋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智能制造技术,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正在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智能制造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和主要路径。以飞机、汽车、高铁、船舶、机床、能源装备等为代表的离散型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其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对我国推动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书从离散型制造业的相关概念及其工厂的特点出发,介绍了离散型智能工厂的系统组成、智能装备与生产线环节的物理实体和数据采集、智能工厂的生产运作管理、智能工厂的数字孪生系统、智能工厂的建设实施与路径等内容,并给出了汽车、航天、工程机械等领域离散型制造智能工厂的若干实践案例。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以及与制造业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制造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前辅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离散型制造业
   1.1.1 离散型制造业的概念及其意义
   1.1.2 离散型制造业的特点
  1.2 离散型制造工厂
   1.2.1 工厂的概念与任务
   1.2.2 工厂组织
   1.2.3 工厂的生产管理
  1.3 离散型制造工厂的发展历程
   1.3.1 传统工厂
   1.3.2 数字化工厂
   1.3.3 数字化网络化工厂
   1.3.4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工厂
  1.4 智能工厂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1.4.1 全球离散型制造智能工厂的发展状况
   1.4.2 我国离散型制造工厂存在的普遍问题
   1.4.3 我国离散型制造工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思考题
第二章 离散型制造智能工厂的系统组成
  2.1 概述
   2.1.1 离散型制造智能工厂层级
   2.1.2 离散型制造智能工厂系统
  2.2 智能工厂的物理系统
   2.2.1 装备级物理系统
   2.2.2 产线级物理系统
   2.2.3 车间级物理系统
   2.2.4 工厂级物理系统
  2.3 智能工厂的信息系统
   2.3.1 装备级信息系统
   2.3.2 产线级信息系统
   2.3.3 车间级信息系统
   2.3.4 工厂级信息系统
  2.4 智能工厂的制造系统集成
   2.4.1 制造系统集成内涵
   2.4.2 工业网络互联
   2.4.3 工业互联网云平台
  思考题
第三章 智能装备与智能产线
  3.1 主体加工装备
   3.1.1 智能机床
   3.1.2 智能成形设备
   3.1.3 智能增材制造装备
  3.2 智能辅助工艺装备
   3.2.1 智能检测
   3.2.2 智能打标
   3.2.3 去毛刺工业机器人
   3.2.4 集中过滤机
  3.3 智能连接与运输装备
   3.3.1 上下料机器人
   3.3.2 智能AGV
   3.3.3 智能仓储
  3.4 智能装备的状态感知与数据采集
   3.4.1 装备物理量测量
   3.4.2 数据通信
   3.4.3 数据采集
   3.4.4 生产线控制
  思考题
第四章 智能工厂的生产运作管理
  4.1 市场分析与客户关系管理
   4.1.1 市场需求分析
   4.1.2 需求预测方法
   4.1.3 产品响应决策
   4.1.4 客户关系管理
  4.2 产品协同设计与生命周期管理
   4.2.1 网络化协同设计
   4.2.2 质量功能展开
   4.2.3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4.3 供应链与仓储物流管理
   4.3.1 供应链管理
   4.3.2 仓储物流管理
   4.3.3 智能工厂物流管理
  4.4 生产计划与企业资源管理
   4.4.1 物料需求计划
   4.4.2 企业资源计划
   4.4.3 约束理论与高级计划与排产系统
  4.5 制造执行管理与运行优化
   4.5.1 制造执行系统
   4.5.2 人机协同作业与虚实融合优化
   4.5.3 设备运行监控与刀具管理
  4.6 质量在线检测与智能管控
   4.6.1 质量与质量管理
   4.6.2 质量在线检测
   4.6.3 集成化智能化质量控制
  思考题
第五章 智能工厂的数字孪生系统
  5.1 数字孪生的概念与内涵
   5.1.1 数字孪生的概念
   5.1.2 数字孪生的内涵
  5.2 数字孪生的关键技术
   5.2.1 建模技术
   5.2.2 传感技术
   5.2.3 大数据分析技术
   5.2.4 3R技术
   5.2.5 区块链技术
  5.3 智能工厂数字孪生架构
  5.4 智能工厂数字孪生应用层级
   5.4.1 装备级数字孪生
   5.4.2 产线级数字孪生
   5.4.3 车间级数字孪生
   5.4.4 工厂级数字孪生
  思考题
第六章 离散型智能制造工厂实践案例
  6.1 汽车行业智能制造工厂
   6.1.1 概况
   6.1.2 建设目标
   6.1.3 总体架构
   6.1.4 智能设计
   6.1.5 智能管控
   6.1.6 智能装备与产线
   6.1.7 系统集成
   6.1.8 建设成效
  6.2 航天发动机智能制造工厂
   6.2.1 概况
   6.2.2 建设目标
   6.2.3 总体架构
   6.2.4 智能设计
   6.2.5 智能管控
   6.2.6 智能装备与产线
   6.2.7 系统集成
   6.2.8 建设成效
  6.3 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工厂
   6.3.1 概况
   6.3.2 建设目标
   6.3.3 体系架构
   6.3.4 智能设计
   6.3.5 智能管控
   6.3.6 智能装备与产线
   6.3.7 系统集成
   6.3.8 建设成效
  6.4 炊具行业智能制造工厂
   6.4.1 概况
   6.4.2 建设目标
   6.4.3 系统架构
   6.4.4 智能设计
   6.4.5 智能管控
   6.4.6 智能装备与系统
   6.4.7 系统集成
   6.4.8 建设成效
  6.5 柴油发动机智能制造工厂
   6.5.1 概况
   6.5.2 建设目标
   6.5.3 总体架构
   6.5.4 智能化设计
   6.5.5 智能管控
   6.5.6 智能装备与产线
   6.5.7 系统集成
   6.5.8 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本书在介绍系统、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论述了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内涵特点、技术体系、实施应用及发展脉络,提出了一种适应我国工业战线新征程(即“推进新型工业化”)及支撑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高质量智能集成制造系统IIMS2.0的概念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围绕智能集成制造系统实现“系统复杂、全面集成、全局优化、制造服务、自主智能”等目标,介绍了具有新特色的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总体技术、平台技术、融合新信息通信科学技术的智能集成制造分系统技术(举例)和信息类共性支撑(赋能)技术。从系统工程实施的观点与方法角度,梳理总结了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实施模式、规划、路线图、改造升级、评估、示范推广等整套方法与技术方案,给出了产业集群、集团/大企业、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活动阶段等智能集成制造系统IIMS1.5(数字化、网络化、局部智能化集成制造系统)的实施案例,并概要介绍了本书编写团队在研制新型智能集成制造系统IIMS2.0方面的实践探索,讨论了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工业元宇宙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智能集成制造系统发展的推进作用,展望了未来智能集成制造系统在宏观/整体及技术、产业、应用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本书主要以接受智能制造工程教育的本科生为对象,同时也可为智能制造等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研究生以及从事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科研工作者及企业技术人员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前辅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系统、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
   1.1.1 系统
   1.1.2 系统科学
   1.1.3 系统工程
   1.1.4 系统工程分析方法
  1.2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
   1.2.1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含义
   1.2.2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演进的动力
   1.2.3 建设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意义
  思考题
第二章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制造系统(IIMS2.0)
  2.1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历程
   2.1.1 数字化集成制造系统
   2.1.2 数字化、网络化、局部智能化集成制造系统
   2.1.3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制造系统
  2.2 IIMS2.0的内涵与特点
  2.3 IIMS2.0的体系架构
   2.3.1 IIMS2.0的结构层组成
   2.3.2 IIMS2.0体系架构的特色
  2.4 IIMS2.0的技术体系
   2.4.1 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子体系群
   2.4.2 支撑(赋能)技术子体系群
  2.5 IIMS2.0的重要意义
  思考题
第三章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总体技术
  3.1 概述
  3.2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三类集成技术
   3.2.1 智能制造系统全层级纵向集成
   3.2.2 智能制造系统业务过程横向集成
   3.2.3 智能制造系统全价值链端到端集成
  3.3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优化技术
   3.3.1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优化目的
   3.3.2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优化方式及手段
  3.4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标准体系技术
   3.4.1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标准体系技术的内涵
   3.4.2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标准体系技术的特征
   3.4.3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标准体系技术的架构
  3.5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安全技术
   3.5.1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安全技术的内涵
   3.5.2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安全技术的特点
   3.5.3 安全技术在智能集成制造系统中的应用
  思考题
第四章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平台技术
  4.1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平台内涵与体系架构
   4.1.1 平台内涵
   4.1.2 平台体系架构
  4.2 工业IaaS:工业硬件服务技术
   4.2.1 工业IaaS的内涵与作用
   4.2.2 工业IaaS的服务内容
  4.3 工业PaaS:工业平台服务技术
   4.3.1 工业PaaS的内涵与作用
   4.3.2 工业PaaS的服务内容
  4.4 工业DaaS:工业大数据服务技术
   4.4.1 工业DaaS的内涵与作用
   4.4.2 工业DaaS的服务内容
  4.5 工业SaaS:工业软件服务技术
   4.5.1 工业SaaS的内涵与作用
   4.5.2 工业SaaS的服务特点
  4.6 边缘制造平台
   4.6.1 边缘制造平台的内涵与作用
   4.6.2 边缘制造平台的技术特点
   4.6.3 边缘制造平台的技术架构
   4.6.4 云边协同
   4.6.5 边缘制造平台的应用场景
  4.7 云端制造平台
   4.7.1 云端制造平台的内涵
   4.7.2 云端制造平台的技术架构
   4.7.3 云端制造平台的应用场景
  4.8 基于工业云平台的应用开发技术
   4.8.1 工业云平台应用的内涵
   4.8.2 工业云平台应用的开发和运行环境
   4.8.3 工业云平台应用的开发工具和流程
  思考题
第五章 智能集成制造分系统技术
  5.1 智能设计技术:“模型+ 数据”双驱动的智能产品设计
   5.1.1 智能设计技术的内涵
   5.1.2 智能设计技术的特征
   5.1.3 智能设计技术的应用
  5.2 智能生产技术:数字孪生驱动的智能生产
   5.2.1 智能生产技术的内涵
   5.2.2 智能生产技术的特征
   5.2.3 智能生产技术的应用
  5.3 智能管理技术:基于虚拟组织的企业资源云管理
   5.3.1 智能管理技术的内涵
   5.3.2 智能管理技术的特征
   5.3.3 智能管理技术的应用
  5.4 智能售后技术:数字孪生驱动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
   5.4.1 智能售后技术的内涵
   5.4.2 智能售后技术的特征
   5.4.3 智能售后技术的应用
  5.5 全生命周期活动阶段实施案例
   5.5.1 小卫星产品生产案例
   5.5.2 某液压气动技术公司案例
  思考题
第六章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共性赋能技术
  6.1 信息与通信技术
   6.1.1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内涵
   6.1.2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特征
   6.1.3 关键技术
   6.1.4 赋能作用
  6.2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
   6.2.1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内涵
   6.2.2 关键技术
   6.2.3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特征
   6.2.4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作用
  6.3 感知技术与工业控制网络
   6.3.1 感知技术
   6.3.2 工业控制网络
   6.3.3 网关技术
  思考题
第七章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
  7.1 建模理论与方法
   7.1.1 建模与仿真的内涵
   7.1.2 理论与方法特征
   7.1.3 主要关键技术
   7.1.4 赋能作用
  7.2 仿真支撑环境/系统
   7.2.1 仿真支撑环境/系统的内涵
   7.2.2 仿真支撑环境/系统的特征
   7.2.3 关键技术
   7.2.4 赋能作用
  7.3 系统仿真应用工程技术
   7.3.1 系统仿真应用工程技术的内涵
   7.3.2 系统仿真应用工程技术的特征
   7.3.3 关键技术
   7.3.4 赋能作用
  思考题
第八章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实施
  8.1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工程实施模式
   8.1.1 企业文化建设
   8.1.2 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模式
   8.1.3 技术能力建设
   8.1.4 生态运营环境建设
   8.1.5 中国特色
  8.2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实施规划与路线图
   8.2.1 企业智能集成制造系统实施规划
   8.2.2 智能集成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诊断
   8.2.3 方案设计与流程改造
   8.2.4 数据资源与数据治理
  8.3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改造升级
   8.3.1 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
   8.3.2 企业上云与智能化改造升级
   8.3.3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模式集成与运营
  8.4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实施评估
   8.4.1 评估内容和要求
   8.4.2 评估工具和方法
   8.4.3 评估后改进措施
  8.5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应用示范及推广
   8.5.1 企业需求与应用目标
   8.5.2 具体的实施步骤
  思考题
第九章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实施案例
  9.1 集团/大企业实施案例
   9.1.1 企业集团案例
   9.1.2 航天高端电子元器件案例
  9.2 中/小企业实施案例
   9.2.1 5G+热处理车间案例
   9.2.2 服装行业淘工厂案例
   9.2.3 某建筑陶瓷生产企业案例
   9.2.4 某金属模具制造企业案例
  9.3 产业集群实施案例
   9.3.1 央企融通平台案例
   9.3.2 佛山市纺织印染产业集群案例
  思考题
第十章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
  10.1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宏观发展与技术应用
   10.1.1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宏观发展
   10.1.2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发展
   10.1.3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产业应用
  10.2 工业元宇宙与智能集成制造系统
   10.2.1 工业元宇宙的来源与内涵
   10.2.2 工业元宇宙的体系架构及技术现状
   10.2.3 工业元宇宙的重要意义
  10.3 生成式人工智能
   10.3.1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内涵
   10.3.2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
  思考题
技术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本书是高等学校智能制造工程系列教材之一,介绍了以智能服务为核心的生产模式、组织模式与产业形态的变革,揭示了制造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根本性转变。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智能服务、以智能服务为核心的新生产模式——规模定制化生产、以智能服务为核心的新组织模式——协调创新与共享制造、以智能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形态——服务型制造等,分别从智能服务的内涵和分类,以智能服务为核心的新生产模式、新组织模式、新产业形态的角度阐述了智能服务与制造业的关系及其对制造业的重要影响。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智能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前辅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服务与制造系统
  1.2 智能制造系统概述
   1.2.1 智能制造贯穿于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及相应系统的优化集成
   1.2.2 智能制造实现制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1.2.3 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
   1.2.4 智能制造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
  1.3 智能服务概述
  1.4 智能服务推动制造业模式业态创新
  1.5 以智能服务为核心的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与智能制造技术创新
第二章 智能服务
  2.1 智能服务体系
   2.1.1 智能售前用户服务
   2.1.2 智能售后用户服务
   2.1.3 智能产品效能增值服务
  2.2 智能售前用户服务
   2.2.1 智能售前用户服务概述
   2.2.2 电子商务服务
   2.2.3 新零售服务——“线上电商+ 线下体验”一体化
   2.2.4 定制化服务
   2.2.5 用户服务生态圈
   2.2.6 智能服务下的品牌战略
  2.3 智能售后用户服务
   2.3.1 智能售后用户服务概述
   2.3.2 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服务——远程维护与预测性维护
   2.3.3 产品运行优化服务
   2.3.4 绿色循环利用服务
  2.4 智能产品效能增值服务
   2.4.1 智能产品效能增值服务概述
   2.4.2 智能产品持续升级服务
   2.4.3 智能产品内容增值服务
   2.4.4 智能产品系统解决方案服务
   2.4.5 智能产品系统运营增值服务
  思考题
第三章 以智能服务为核心的新生产模式——规模定制化生产
  3.1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革命性变革
   3.1.1 生产模式变革的驱动力
   3.1.2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机器生产
   3.1.3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
   3.1.4 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
   3.1.5 第四次工业革命和规模定制化生产
  3.2 规模定制化生产模式
   3.2.1 用户需求挖掘和市场创造
   3.2.2 用户参与选配的规模定制化生产
   3.2.3 有组织的个性化定制
  思考题
第四章 以智能服务为核心的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与共享制造
  4.1 制造业组织模式的革命性创新
   4.1.1 制造业组织模式变迁
   4.1.2 协同创新与共享制造——新组织模式
  4.2 生产制造的新组织模式
   4.2.1 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与共享
   4.2.2 链主企业产业分工的重大变革
   4.2.3 “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和制造业“隐形冠军”
   4.2.4 “代工”制造企业
   4.2.5 生产制造的协同创新平台
  4.3 创新设计的新组织模式
   4.3.1 软件协同创新开发平台
   4.3.2 众包众创的协同与共享平台
   4.3.3 协同创新平台生态圈
  4.4 制造服务的新组织模式
   4.4.1 绿色与节能服务的新模式
   4.4.2 产品试验验证、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协同与共享
   4.4.3 基于产业联盟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共赢
   4.4.4 产业集群协同与共享
  思考题
第五章 以智能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形态——服务型制造
  5.1 制造业产业形态的革命性变革
   5.1.1 四次工业革命与产业形态变革
   5.1.2 不同产业形态的核心竞争优势
  5.2 从供给产品到供给“产品+ 服务”
   5.2.1 产品健康保障增值模式
   5.2.2 产品运行与工艺优化增值模式
   5.2.3 绿色循环利用增值模式
  5.3 从供给产品到供给“产品即服务”
   5.3.1 柔性支付增值模式
   5.3.2 内容增值模式
  5.4 从供给产品到供给“系统、平台、生态圈”
   5.4.1 系统解决方案增值模式
   5.4.2 产品平台和生态圈增值模式
  5.5 以品牌建设为支撑推动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
  5.6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创新产品,开辟新需求和新市场
  思考题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