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辅文
导言:20 世纪西方文论的缘起、发展和转型(高建平)
艾亨鲍姆与《“形式方法”的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与《作为手法的艺术》
雅各布森与《主导》
瑞恰兹与《语言的两种用法》
兰色姆与《新批评》
韦勒克与《文学理论》
维姆萨特、比厄斯利与《意图谬见》《感受谬见》
古德曼与《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
弗洛伊德与《作家与白日梦》
拉康与《镜像阶段:精神分析经验中揭示“我”的功能构型》
荣格与《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英伽登与《界定现象学美学的论域》
姚斯与《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
费什与《读者中的文学:感受文体学》
萨特与《什么是文学?》
列维- 斯特劳斯与《结构主义与文学批评》
罗兰·巴特与《结构主义活动》
德里达与《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
巴赫金与《狂欢式与狂欢化》
萨义德与《东方主义再思考》
法农与《论民族文化》
克里斯蒂娃与《妇女的时间》
“吉尔伯特- 古芭”与《阁楼上的疯女人》
伊利格瑞与《性别差异》
朱迪思·巴特勒与《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
格林布莱特与《通向一种文化诗学》
海登·怀特与《评新历史主义》
利奥塔与《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
斯图亚特·霍尔与《文化研究:两种范式》
雷蒙·威廉斯与《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希利斯·米勒与《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
出版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