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幼儿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 潘月娟 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价格
定价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配送
北京市
数量

推荐商品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幼儿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
ISBN:9787040369007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3-05
作者:潘月娟
定价:34.50
页码:316
装帧:平装
版次:1
字数:310
开本:16开
套装书:否

本教材是“实践取向型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之一,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编写。

本教材共分为八章,说明了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的与原则、内容与途径,介绍了幼儿园数学教育计划的制订、不同类型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要点、数学操作材料和数学故事书的选择与应用以及评价班级数学教育环境和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的方法与工具;分别介绍集合、数与运算、量与测量、空间、时间、模式等领域幼儿学习特点与活动指导要点。

本教材融合数学内容领域与幼儿年龄阶段两条线索来建构整体框架,不仅有助于教师把握同一年龄阶段幼儿的数学教育内容,而且有利于教师比较、理解在同一内容领域内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学习特点与指导要点;在每一内容领域的教学中融入对幼儿数学学习的评价,有助于教师掌握和应用评价幼儿数学学习的方法,为教师理解幼儿数学学习并设计和实施适宜的数学教育活动提供了技能基础;每一章节都以问题为导引、以案例为基础,生动、详细地阐释幼儿数学学习与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和学习,具有很强的问题导引和实践取向。

本教材适合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专科学生使用,也适用于远程教育学员和各级各类幼儿教师培训。

总序
第一章 幼儿数学教育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数学与幼儿数学学习
  第二节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与原则
  第三节 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第二章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
  第二节 幼儿数学教育环境的创设
  第三节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评价
第三章 幼儿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学
  第一节 集合与幼儿感知集合的特点
  第二节 3—4岁幼儿感知集合教学
  第三节 4—5岁幼儿感知集合教学
  第四节 5—6岁幼儿感知集合教学
第四章 幼儿数与运算能力的发展与教学
  第一节 有关自然数与加减运算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幼儿数与运算能力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 3—4岁幼儿数与运算教学
  第四节 4—5岁幼儿数与运算教学
  第五节 5—6岁幼儿数与运算教学
第五章 幼儿量的认识与测量技能的发展与教学
  第一节 量与幼儿量的认识和测量技能的发展特点
  第二节 3—4岁幼儿量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
  第三节 4—5岁幼儿量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
  第四节 5—6岁幼儿量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
第六章 幼儿空间认知的发展与教学
  第一节 空间与幼儿空间认知的发展特点
  第二节 3—4岁幼儿空间认知的教学
  第三节 4—5岁幼儿空间认知的教学
  第四节 5—6岁幼儿空间认知的教学
第七章 幼儿认识时间的发展与教学
  第一节 时间与幼儿时间认知的特点
  第二节 3—4岁幼儿认识时间的教学
  第三节 4—5岁幼儿认识时间的教学
  第四节 5—6岁幼儿认识时间的教学
第八章 幼儿模式认知的发展与教学
  第一节 模式与幼儿模式认知的特点
  第二节 3—4岁幼儿模式认知的教学
  第三节 4—5岁幼儿模式认知的教学
  第四节 5—6岁幼儿模式认知的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配套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本书特色如下:实践导向,以教师和家长感到困惑的为什么学、如何学、学什么、学得怎么样、如何教等问题导入,以大量案例为分析基础, 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技能与策略;体例新颖,综合数学内容领域和幼儿年龄两条线索来组织章节,不仅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某一年龄段的数学教育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而且有助于教师比较和理解不同年龄段在同一内容领域中的学习与教育所存在的差异;内容全面,分基本数学知识、幼儿发展特点、教育指导三个模块介绍了每一数学内容领域的学习与教育,能帮助教师扎实掌握数学学科、幼儿数学学习、学前数学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

自由活动时,奇奇、东东、林林争论不休,原来他们在比轻重。奇奇说:“我一看就知道谁最重,东东最高,他最

重。”林林指着奇说:“你比我们都胖,你最重。” 东东说:“我抱抱你们就知道了。”于是他走过去分别抱了抱奇奇和林林,说:“奇奇比林林重,我都抱不动他。”这时奇奇说:“可是我们还是不知道谁最重,有什么办法知道我们三个人谁最重呢?”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轻重有了一定的认识,

而且想到了轻重不能只通过目测,而需要通过体验感受才能比较,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解决三个人之间谁最重的问题?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