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大气环境化学(第二版) 唐孝炎 张远航 邵敏 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价格
降价通知
定价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配送
北京市
服务
高教自营 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数量

推荐商品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大气环境化学(第二版)
ISBN:9787040193619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6-06
作者:唐孝炎 张远航 邵敏
定价:68.00
页码:756
装帧:平装
版次:2
字数:890
开本:16开
套装书:否

本书共分10章。从地球大气的演变和基本特征开始,分别介绍了大气中主要痕量组分的来源、汇和循环过程,以大气中的氧化过程和多相过程为核心,叙述了大气中重要的化学动力学机制,对流层的气相化学、气溶胶化学和酸沉降化学,以及描述大气输送和转化的数值模式。针对普遍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重点介绍全球气候变化和平流层臭氧损耗的化学过程,以及对流层化学、平流层化学和气候变化之间的本质联系。由于室内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本书还全面地介绍了室内空气污染的范畴、研究方法及其健康风险评价等内容。

《大气环境化学》(第二版)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大气环境、环境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要对象,也可以作为环境工程、大气科学和化学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参考书,还可供环境保护和气象等部门有关科研人员参考。

前辅文
绪论
  第一节 大气环境化学的发展及其研究内容和特点
  第二节 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
   一、 现场实验研究
   二、 实验室研究
   三、 模式计算
  第三节 大气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
  第四节 本书的内容与章节安排
   一、 地球大气环境概貌
   二、 大气中对环境有影响的组分
   三、 对流层化学
   四、 气候变化的大气化学原理
   五、 平流层化学
   六、 室内空气污染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地球的大气环境
  第一节 大气的发展史
   一、 大气形成的初始阶段
   二、 大气由还原性气氛向氧化性气氛转化
   三、 现在的大气环境
  第二节 大气的分层
   一、 按气温垂直分布分层——热分层
   二、 按大气化学组分垂直分布分层
   三、 按大气电离状态的垂直分布分层
  第三节 大气的能量平衡
   一、 太阳辐射
   二、 大气组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三、 地球的能量平衡
   四、 大气的运动
  第四节 大气的物质组成
   一、 大气组分的源、汇和循环
   二、 大气保留时间
   三、 大气组分及其分类
  第五节 大气组分的浓度表示方法
   一、 混合比浓度表示法
   二、 数浓度表示法
   三、 质量浓度表示法
  第六节 大气中的自由基
   一、 HOx自由基在大气中的浓度和变化趋势
   二、 HOx自由基的源、汇及相互转化
   三、 HOx自由基的重要性
   四、 HOx自由基的测定
  第七节 大气环境质量及标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气化学组分的源、汇与循环
  第一节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一、 人为源
   二、 天然源
   三、 污染物的来源分析技术
  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的汇机制
   一、 干沉降
   二、 湿沉降
   三、 化学反应去除
   四、 向平流层输送
  第三节 含硫化合物
   一、 二氧化硫(SO2)
   二、 低价硫化合物
   三、 硫的大气化学转化及全球循环
   四、 含硫化合物的环境浓度
  第四节 含氮化合物
   一、 氧化亚氮(N2O)
   二、 NO和NO2(氮氧化物NOx)
   三、 氨(NH3)
   四、 氮的大气循环
   五、 含氮化合物的环境浓度
  第五节 含碳化合物
   一、 碳的氧化物——CO和CO
   二、 挥发性有机物(VOCs)
  第六节 含卤素化合物
   一、 卤代烃
   二、 其他含氯化合物
   三、 氟化物
   四、 含溴化合物
   五、 卤素的循环
  第七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一、 二恶英类化学物质的主要污染源
   二、 气态的PCDD/Fs
   三、 大气中PCDD/Fs的气体-颗粒相平衡
   四、 PCDD/Fs的大气行为
  第八节 光化学氧化剂
   一、 臭氧(O3)
   二、 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
   三、 大气中的自由基
  第九节 大气气溶胶
   一、 气溶胶的来源
   二、 气溶胶的汇
   三、 气溶胶粒子的环境浓度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气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第一节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
   一、 化学反应速率与方程
   二、 平均寿命与分数寿期
   三、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二节 大气光化学反应基础
   一、 光化学定律
   二、 光化学的初级过程和量子产额
   三、 光化辐射和光化通量
   四、 光化学反应速率
   五、 NO2的光解常数
   六、 温度和压力对光化学反应的影响
  第三节 大气气相化学反应
   一、 光解反应
   二、 氧化反应
   三、 大气寿命
   四、 大气污染物的气相化学反应
  第四节 大气颗粒物表面非均相反应
   一、 大气颗粒物反应的分类
   二、 非均相反应的速率
   三、 非均相反应的机理
   四、 表面吸附水对非均相反应的影响
   五、 亚硝酸和氯原子的非均相生成机制
  第五节 二次有机颗粒物生成机制简介
   一、 气相反应
   二、 颗粒物表面反应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对流层气相化学
  第一节 NO、NO2和O3的基本光化学循环
  第二节 清洁大气中的气相化学过程
   一、 清洁大气中的基本化学过程
   二、 NO在清洁大气化学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节 污染大气中的气相化学过程
   一、 光化学污染(烟雾)的历史
   二、 光化学污染(烟雾)的化学特征
   三、 利于产生光化学烟雾的气象特征
   四、 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
  第四节 臭氧生成与NOx和VOCs的关系
   一、 VOCs/NOx比值对臭氧生成的影响
   二、 臭氧生成的等浓度曲线(EKMA曲线)
   三、 基于NOx和VOCs观测的模型OBM
   四、 指示剂法
  第五节 自由基收支与循环
   一、 HOx收支和循环的定量关系
   二、 HOx收支和循环的模式研究
  第六节 NOx收支与循环
   一、 城市近地层大气NOx收支与循环
   二、 郊区近地层大气NOx收支与循环
  第七节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反应活性
   一、 等效丙烯浓度
   二、 OH消耗速率
   三、 VOCs的增量反应活性
  第八节 光化学污染的控制策略
   一、 VOCs和NOx控制区及影响因素
   二、 基于VOCs和NOx控制的O3削减战略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气溶胶化学
  第一节 引言
   一、 形貌
   二、 粒径
   三、 分类
   四、 气溶胶颗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第二节 气溶胶的粒径谱分布
   一、 气溶胶粒径分布函数的表示方法
   二、 大气气溶胶谱分布函数的经验描述
   三、 气溶胶粒子的三模态及其特性
  第三节 气溶胶粒子的成核作用
   一、 气溶胶粒子的均相成核——由气体分子形成新核
   二、 气溶胶粒子的非均相成核
   三、 新粒子生成
  第四节 气溶胶粒子的化学组成
   一、 气溶胶粒子中的离子成分
   二、 气溶胶粒子中的有机物——颗粒有机物
   三、 气溶胶粒子中的微量元素
  第五节 气溶胶粒子污染来源与贡献的研究
   一、 相对浓度法
   二、 富集因子(EF)法
   三、 相关分析法
   四、 因子分析法
   五、 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
   六、 PMF因子分析模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酸沉降化学
  第一节 酸雨研究的历程
  第二节 降水和液滴化学特征
   一、 降水的化学组成
   二、 降水pH
   三、 降水化学组成的时空变化
   四、 降水中离子成分的相关性
   五、 雾、露、霜的化学组成
  第三节 降水的酸化过程
   一、 质量传输动力学
   二、 云内清除过程
   三、 云下清除过程
   四、 云内和云下清除过程的比较
  第四节 酸雨生成机理
   一、 SO2和NOx的气相氧化反应
   二、 气、液吸收平衡和液相化学平衡
   三、 大气中的液态水
   四、 大气水系统中的氧化剂
   五、 液相硫化学反应动力学
   六、 液相氮化学反应动力学
   七、 液相有机反应
   八、 液滴中各物种浓度的变化
  第五节 酸沉降临界负荷
   一、 酸沉降临界负荷的概念
   二、 确定酸沉降临界负荷的方法
   三、 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区划
   四、 中国硫沉降超过临界负荷的区域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大气化学传输模式
  第一节 模式及其基本方程
   一、 模式及其发展历史
   二、 模拟系统的框架结构
   三、 模式的基本方程
  第二节 光化学氧化模式
   一、 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化学反应机理
   二、 光化学氧化模式
  第三节 酸沉降模式
  第四节 气溶胶模式
   一、 气溶胶热力学平衡模式
   二、 气溶胶动力学模式
  第五节 综合空气质量模式
  第六节 模式的评价与应用
   一、 模式性能评价
   二、 模式应用实例:北京地区臭氧来源的模式研究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气候变化的大气化学原理
  第一节 大气辐射传输过程
   一、 大气对辐射的吸收和散射
   二、 辐射的传输
   三、 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四、 地面、大气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第二节 温室效应及温室气体
   一、 气体分子的红外吸收和发射
   二、 大气中温室气体
   三、 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
   四、 全球变暖潜势
  第三节 气溶胶的辐射强迫
   一、 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
   二、 气溶胶的间接辐射强迫作用
   三、 炭黑气溶胶(BC)的辐射强迫以及气候效应
  第四节 气候变化的历史趋势
   一、 气候与冰川变化理论
   二、 利用冰芯重建古气候和古环境记录的主要方法
   三、 极地冰芯记录反映的气候变化
  第五节 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
   一、 气象与大气污染的相互关系
   二、 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
   三、 全球变暖可能的影响
  第六节 气候变化与臭氧层耗损的耦合机制
   一、 概述
   二、 臭氧耗损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 气候变化对臭氧耗损的影响
  第七节 海洋大气边界层化学与气候变化
   一、 海洋与气候变化
   二、 大气与海洋的物质交换
   三、 CLAW假说
   四、 海洋大气的卤素
   五、 北极Hg亏损
   六、 海洋大气颗粒物与云的形成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平流层化学
  第一节 引言
   一、 臭氧层
   二、 臭氧层的作用
   三、 平流层化学研究进展
  第二节 平流层的基本化学过程
   一、 平流层臭氧的生成和清除反应
   二、 平流层中的气相化学
  第三节 南极臭氧洞及其非均相反应
   一、 臭氧洞的发现及其变化
   二、 南极臭氧洞的形成——非均相化学机理
  第四节 北极和中纬度地区的平流层化学
   一、 北极臭氧层变化
   二、 中纬度地区平流层化学
  第五节 重要源气体变化对平流层臭氧的影响
   一、 直接进入平流层的源物质
   二、 对流层排放的长寿命源物质——卤代碳化物
  第六节 臭氧层变化的预测
   一、 臭氧层损耗物质的浓度变化
   二、 平流层臭氧的变化预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室内空气污染
  第一节 概述
   一、 历史回顾
   二、 室内空气污染特征
   三、 室内空气污染研究进展
  第二节 室内污染物的化学行为及人体暴露
   一、 室内空气中的氧化剂
   二、 室内空气中主要的无机污染物
   三、 室内空气主要的有机污染物
   四、 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污染
   五、 室内空气中的放射性气体氡
   六、 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
   七、 室内空气中的重金属
  第三节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一、 室内污染源
   二、 室外污染源
  第四节 室内空气污染的研究方法
   一、 室内空气污染研究方法
   二、 室内材料释放特征以及释放模型
   三、 室内空气污染评价
  第五节 室内环境的健康风险评价
   一、 概述
   二、 危害认定
   三、 剂量-反应评价
   四、 暴露评价
   五、 风险特征
  第六节 室内空气污染控制
   一、 室内污染源控制
   二、 室内通风技术
   三、 室内空气净化技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电磁辐射典型波长、频率、波数和能量范围
  附录二 各种微量气体以mg/m3和ppm表示的相互换算因子
  附录三 美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附录四 中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附录五 近似键裂解能
  附录六 气相反应中的一些常见转换因子
  附录七 OH自由基与某些烷烃、烯烃和芳烃的反应速率常数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附录八 O3与烃类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常数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附录九 NO3自由基与烃类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常数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附录十 室内主要污染物的国家标准
  附录十一 一些基本物理常数
  附录十二 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

名家权威力作!大气环境化学必备教材!

唐孝炎,女,1932年生,汉族,江苏省太仓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59年1月至1960年5月,曾在苏联科学院地球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所进修;1985年9至1986年10月,先后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和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任客座研究员。自1953年起,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孝炎教授在我国创建环境化学专业和开创、发展大气环境化学新领域方面有显著贡献。在环境化学前沿领域大气臭氧 、酸雨和大气细颗粒物(气溶胶)化学方面作过许多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系统工作。领导组织了兰州光化学烟雾大规模现场综合研究,证实了光化学烟雾在我国的存在,发现了我国光化学烟雾不同于外国的成因。在国内,设计建造了第一个大气光化学反应模拟装置和最早建立了化学反应与大气扩散相结合的计算模式。对酸性雨水、雾水和云水开展了酸化过程的化学研究。在国际公约履约方面,尤其是在维也纳臭氧层保护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履约过程中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她主持编写的“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199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3月获《议定书》国际执委会批准,被译成六国文字,作其他国家的参考范本。1972年创建了我国最早的环境化学专业,率先开设了环境概论、三废治理、环境化学和大气化学等一系列环境新课程。1990年出版的《大气环境化学》教科书(2006年再版),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家环保局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先进教育集体和教材一等奖。30余年来,已为我国环境科学的科研、管理和教学培养了大批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唐孝炎教授曾参加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第十专题战略及其政策研究、多次主持国家攻关项目,973、863有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项目和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战略研究、北京市大气污染控制研究等。
她于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1987年、1990年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国家环保总局臭氧层保护个人特别金奖;2004年获国家环保总局第二届中国保护臭氧层贡献奖特别金奖,北京大学环境中心集体奖;2005年获美国国家环保局平流层臭氧保护奖,北京大学环境中心集体奖;2005年获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气象组织维也纳公约奖;2006年获北京市政府首都环保之星奖等。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大气环境化学》(第2版)是“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家环保局优秀教材一等奖。该教材第1版在国内第一次确立了大气环境化学的学科体系,具有基础理论扎实、框架体系合理、文字深入浅出的特色,而且系统地阐述了大气环境化学国际国内的最新进展,特别是介绍中国大气环境问题的特征和研究成果,是迄今的一部关于大气环境化学的权威专业教材。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