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导论、遗传学篇、发育生物学篇三部分。遗传学篇涵盖遗传基础和中心法则、遗传变异和重组、基因调控与表达、群体遗传选择和进化、人类遗传学和疾病、遗传筛选和模式生物、表型分析和突变分析、修饰基因遗传筛选、反向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篇包括胚胎发育和形态发生、器官发育、神经发育、生殖细胞和性发育、植物发育、细胞命运分化和死亡、尺寸与生长调控、干细胞和再生、发育和衰老、发育和进化等。全书以生命科学研究案例导入知识点,简明扼要地介绍基本概念,重在遗传和发育的思路分析,凸显科学研究的源起和经历。本书还系统介绍了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重点展示中国科学家的贡献。本书可作为各类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和生物学爱好者参考使用。 |
前辅文 |
|
|
|
|
|
|
|
|
|
|
本书是生物科学“101计划”系列教材之一,在循序渐进地讲述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融入本领域的前沿发展。本书内容分为19章,包括绪论、微生物的显微观察与纯培养、原核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真核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病毒、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微生物的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物种多样性、感染与免疫、合成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本书主要作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用于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合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专业的本科教学。 |
前辅文 |
|
|
|
|
|
|
|
|
|
|
生物信息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已经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已然深入生命科学的方方面面。本教材是生命科学“101计划”核心教材之一,涵盖6大模块13章内容,第1章、第4章奠定生物信息学基础与资源;第2章、第3章引入生物统计与人工智能;第5章、第9章(部分内容)、第11章阐释序列、结构与功能的理论基础;第6~10章深入组学分析;第12章展示应用与前沿;第13章夯实生物信息学实验基础。教材从基础资源到统计与人工智能,从序列结构功能理论到组学分析,再到应用前沿与实验基础,内容全面,紧扣时代需求。 本教材可作为生命科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生物信息学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
|
|
|
|
|
|
|
|
|
|
|
本书分为“细胞生理学”“器官和系统生理学”和“生理活动的整合调控”3篇,以重要生理学原理串联知识内容,突出生理功能研究中的数理分析、定量研究和计算建模,注意回顾重要生理学事件发现的历史及启示,介绍中国科学家在生理学领域的重要原创性贡献,展示一些分子和进化水平上的最新科研成果及重大生理学问题等,以体现生理学的前沿发展和创新思路。本书在正文旁设计了适时出现的提问,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章末配有小结、思考题和推荐阅读,有助于读者复习及拓展;配套数字资源包含拓展阅读、教学课件等丰富内容。 本书作者均为活跃在生理学教学和科研一线的学者,在编写中充分考虑到新时代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了生理学的传统性与先进性有机融合的特点,同时兼顾不同类型高校的实际教学需求,重点突出,纲举目张。本书适合作为综合性研究型高校生物类专业生理学课程教材。 |
前辅文 |
|
|
|
|
|
|
|
|
|
|
本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战略发展研究报告:对国内外生物科学本科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调研,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国内外生物科学学科布局、人才培养模式、人才需求和课程体系方面的现状,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二部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典型案例:汇集33所拔尖高校(国家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32所高校和西湖大学)在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环节的案例。第三部分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全面介绍了生物科学“101计划”重点建设的11门核心课程的知识体系,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进行了介绍。第四部分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集33所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旨在促进33所参与高校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可供其他相关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有力参考。 |
前辅文 对比栏
|